我的位置:主页 > K12教育 > 语文 >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翻译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翻译

来源:快懂网 2021-09-24 00:00 788 人看过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翻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这篇文章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翻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这篇文章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翻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这篇文章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原文节选: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译文: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核心答案要点: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翻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句话出自宋代苏洵的《六国论》,这篇文章虽是史论,但作者本意不在于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而在于引出历史教训,讽谏北宋王朝放弃妥协苟安的政策,警惕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推荐文章: 未尝的意思 齐人有好猎者文言文翻译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翻译
延伸阅读:
未尝的意思
齐人有好猎者文言文翻译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翻译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给作者点赞,鼓励TA抓紧创作!
点赞 有用 788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快懂生活微信公众号
  • 未尝的意思

    未尝的意思

    2021-11-254071 人看过

    未尝的意思是:未曾,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比较

  • 齐人有好猎者文言文翻译

    齐人有好猎者文言文翻译

    2021-09-26788 人看过

    齐人有好猎者文言文翻译:齐国有个爱好打猎的人,花费很长时间也没有猎到野兽。在家愧对

  •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翻译

    六国互丧 率赂秦耶翻译

    2021-09-24788 人看过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翻译为: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率:都

分享到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