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主页 > K12教育 > 语文 > 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来源:快懂网 2022-11-04 00:00 0 人看过
原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核心答案要点,下面整理一些相关解答,希望可以帮大家了解更多知识。

原句:“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太宗,即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奏章的主要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即“奏疏”,是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于议论文。

文章一开始,作者运用了排喻的手法,作者首先举出“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组比喻,从而引出了“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作者先设置这样两个形象性和哲理性都很强的比喻,而后引出了自己要表达的真实意图,这种手法的应用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果作者开篇不用这十分形象的排喻,而只是简单地讲述抽象的道理,是很难吸引对方,使对方理解信服。作者引喻用得好,好就好在比喻用得“巧”、“俗”、“切”。比喻的应用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使深奥的问题通俗化。刘勰在《文心雕龙·论说》中所说的:“喻巧而理至”讲的就是这个道理。设喻明理,比喻不但要设得巧,而且喻体要浅显通俗,树木、江河,处处可见,人人熟悉。所讲的道理也是人人皆知,不难理解的通俗事理。刘勰在《文心雕龙·比兴》中说:“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文章中比喻运用的“切”,实际上就是喻体与本意要相切合,要抓住重点,选最集中、最深刻、最精彩的喻体来表现本意,作者用十分熟悉的树木,泉源,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引出国之大政,平易而自然。

以上就是【谏太宗十思疏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的全部解答,欢迎大家前往快懂网!在这里可以学习更多知识&技巧,了解更多新鲜资讯和&百科小知识。

推荐文章: 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 答司马谏议书手写作业 答司马谏议书二人政治不合的原因
延伸阅读:
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
答司马谏议书手写作业
答司马谏议书二人政治不合的原因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给作者点赞,鼓励TA抓紧创作!
点赞 有用 0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快懂生活微信公众号
  • 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

    谏太宗十思疏的背景

    2022-11-270 人看过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

  • 答司马谏议书手写作业

    答司马谏议书手写作业

    2022-11-120 人看过

    问题:1.下列各项中句式说明与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举先王之政 举:

  • 答司马谏议书二人政治不合的原因

    答司马谏议书二人政治不合的原因

    2022-11-040 人看过

    第一段主要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因为两人之间有分歧,所以写信表明自己的立场和态

  • 答司马谏议书重点句子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重点句子翻译

    2022-11-040 人看过

    原文: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

  • 答司马谏议书柔中带刚表现在哪

    答司马谏议书柔中带刚表现在哪

    2022-11-040 人看过

    行文委婉,寓刚于柔。在这封书信中,作者既坚持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文字上又不是剑拔弩

  •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

    谏太宗十思疏人教版

    2022-11-040 人看过

    《谏太宗十思疏》是魏徵于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奏章,意在劝谏太宗居安思危,戒

  • 答司马谏议书23段

    答司马谏议书23段

    2022-11-040 人看过

    2-3段翻译:再三考虑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来上不应该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

  • 谏逐客书意思

    谏逐客书意思

    2022-11-040 人看过

    《谏逐客书》是秦朝大臣、文学家李斯写给秦王嬴政的奏议。此文先叙述秦国自秦穆公以来皆

分享到
微博
QQ空间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