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陋巷》读后感
《陋巷》说的是丰子恺三次拜访马老先生的经历,记录了丰子恺由“学生的人”到“悟者的人”的转弯。即由渐变到质变。
生活要经历酸甜苦辣才称之为生活,思想的成熟亦需要一个过程。生命作为自然演进的产物,思想作为生命凝聚的结晶,都遵循“渐”的规律。丰子恺给“渐”作了这样一个界定:“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变迁的痕迹。”由此可见,丰子恺在《陋巷》中道出的就是他世界观、人生观“渐”的形成过程:由幼稚到成熟,由棱角到圆滑,由惑到不惑。三次拜访的因由也渐变的,先是李叔同先生领着,次是心有困惑难解而前往,再是主动登门意欲畅谈,每次马老先生的言谈都令丰子恺对自我的认知有所刷新。当然,解惑者也由惑至不惑而来,只是他们较常人“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与方寸的中心”罢了。想必马一浮先生必定有这样“大人格、大人生”的人,丰子恺由被“渐”所欺,到不被“渐”所迷,终也成了一代大师。
在常人眼里,世事无常,最难预料,丰子恺也曾因无常而困扰,但马一浮老先生却认为:“无常就是常。无常容易画,常不容易画。”乍听,这似乎有违常理:变化的东西怎么会比不变的东西更易于人画,仔细一想,还真有道理。无常总是具体的,由限的,突如其来也好,悲欢离合也好,天灾人祸也好,都能找到表达的具象,唯独“常”却难以言表,然而,在马老先生看来,常也是可画的,因为无常即常。
世人易走极端,是因为人们习惯于把一个事物放到一条线段中去考量,不是这头就是那端,而大师们则不然,他们的世界是一个环,事事均可融会,均可贯通,没有什么是绝对的,过了一个极致,便是另一个的开始。所以,马一浮老先生会说:“无常就是常。”可见,大师们都能用一颗达观而平静的心,滤过无常世界的纷扰,把事物最终放到一个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的平台上。
其实,人生的境界就如同在一条巷的安居,耐不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居在巷口,便于跑到繁华的大街上满足物的欲求,而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的人则居于巷的深处,以此求得心的充实。
以上就是【丰子恺读后感500字 】的全部解答,欢迎大家前往快懂网!在这里可以学习更多知识&技巧,了解更多新鲜资讯和&百科小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满江红·怒发冲冠》是我最喜欢的一首词。词作者岳飞是我最喜欢的大英雄。《满江红》激昂
《五猖会》是鲁迅儿时回忆去东关看五猖会的一件罕逢的盛事。因为东关离县城远,大清早大
这个寒假,我在拜年的余暇中读了《华罗庚》这一本书。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是
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十九世纪有两奇人,一个是拿破伦,一个就是海伦·凯勒。”最近我读
1、暑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十万个为什么》,这可真是一本特别好的书啊!里面有很多很
今天,我在家里一个人静静地看《食蚁兽的餐厅》这个故事。故事让我知道了一个俗语——“
九月,我读了《狼王梦》,读后,我很佩服母狼紫风,它为了把三个儿子培养成显赫的狼王,
这段时间,我读了《怀念母亲》这篇文章,从中我感受到了季羡林爷爷对生母的思念和对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