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观后感
大型历史纪录片《圆明园》向我们展示了圆明园的华美与雄壮,也唤醒了沉睡中的中国人,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愿面对的历史,但同时也是我们每个华夏儿女不该丢失的记忆。
我们曾经拥有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财富,也曾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一句“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点燃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然而,当我们站在历史的至高点时却开始满足于眼前的一切,故步自封,我们选择了闭关锁国。就在我们自给自足的这段时间,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我们被一点一点的甩在了后面。
法国作家雨果曾经这样说过:在世界的一隅存在着人类的一大奇迹,这个奇迹就是圆明园……这一奇迹已经荡然无存。有一天,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大肆掠劫,另一个强盗纵火焚烧,一场对圆明园的空前洗劫开始了,两个征服者平分赃物,然后他们手挽着手回到了欧洲。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雨果直截了当地揭露了英法联军丑陋的嘴脸与无耻的行径。
在当时,西方人自诩文明人,他们把中国人称作野蛮人。然而就是他们这样的“文明人”却用一种最原始、最野蛮的手段来对待他们口中的“野蛮人”。这在现在的我们看来是多么可笑的一件事。枪支,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军是那么不堪一击,一面是大炮的狂轰猛炸,一面是皇帝的悠闲沐浴,画面是那样令人心酸,难受。清军士兵一个接着一个的倒下,这是横扫欧洲的蒙古骑兵最后的挽歌。
外国传教士,当时的参战士兵、将领,亦或是维克多雨果,他们所能表述的、记录的所有关于当时的细节,在熊熊大火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那样空前绝后的宏伟建筑在眼前燃烧殆尽,留给人们的震撼大概用语言是无法真切形容的吧。圆明园这样一个举世无双的园林,就这样随着浓浓黑烟消散了。
影片通过郎世宁的口吻来叙述,我个人觉得这是导演有意为之。以一个西方人的口吻去叙述,又为此增添了许多真实的色彩。我觉得导演的心智和技巧都是值得称颂的。以传教士的眼见与思绪为线索、用超过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它的美丽,这些非但丝毫没有减轻看着它毁灭时带来的痛苦,反而更让人百味俱生。因为当美好的事物在眼前时我们常常不以为然,当它再也没有了之后,我们才会倍感珍惜。若不告诉我们它是怎样的辉煌,又怎会让人有这切肤之痛。。
前段时间网上关于重修圆明园的讨论,我认为其实没有必要的。历史的残垣不应该去复原,留一片记忆在每个人心里,时刻提醒着每一个人才是必要的。谁毁掉了圆明园?这个问题在今天来讲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段历史,那段记忆,我们究竟还是不是那个外表华丽,巍巍壮观,却仍然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犹如惊鸿一瞥的“圆明园”。
于今天而言,圆明园的毁灭无疑是我们不该丢失的一份记忆。留着这段记忆,不是为了报复,而是要它成为我们的见证,见证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见证我们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的成长。留着这段苦涩的记忆,才能书写甜美的明天。
以上就是【圆明园观后感800字 】的全部解答,如果想要学习更多知识,欢迎大家前往快懂网!在这里可以学习更多知识&技巧,了解更多新鲜资讯和&百科小知识。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主人公小雷米是身世不明的弃儿,被法国一家农户收养。雷米生性善良天真,在慈母的呵护下
被林语堂先生称赞为“世间学说,每每误人,惟有李宗吾铁论《厚黑学》不会误人。读过中外
《巴黎圣母院》是维克多·雨果最著名的浪漫主义典范作品。读完这部巨著,书中一个个各具特
用一个字描述《智取威虎山》:二三十个智勇双全的解放军在化身为间谍的杨子荣的带领下成
再一次翻开这本书,我仍然为故事中主人公所经历的一切感到惊叹。无数次我在想,如果有一
毕竟是第一回,情节也不多。但却处处埋下伏笔,句句暗示着后文情节。从甄士隐的梦中,作
《三国演义》为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
这是一场关于地球物种进化发展的历史,是人类对自身价值探索的进步,是冲走封建愚昧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