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含义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本篇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含义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本篇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原文:
(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5)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6)子使漆雕开仕。对曰:"吾斯之未能信。"子说。
(7)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8)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9)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10)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 杇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於予与改是。"
(11)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12)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13)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14)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6)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17)子曰:"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
(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之,焉得仁?"
(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2)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23)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24)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邻而与之。"
(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蔽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核心答案要点: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是《论语》中的第五篇,含义是: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本篇以谈论仁德为主线,本篇章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由孔子生前的话语从而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的内容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作者是元末·阿鲁图。《司马光传》出自《宋史》,《宋史》是二十四史之一,收录于《四库全书
《王戎不取道旁李》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原文编辑 播报王戎七岁,尝与诸小
“智取生辰纲”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杨志奉命押运生辰纲途经黄泥冈,被吴
周亚夫军细柳出自《史记》。《周亚夫军细柳》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
出自施耐庵的《水浒传》,智取生辰纲的是晁盖晁天王、吴用、道士公孙胜、阮氏三兄弟、白日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周亚夫军细柳》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史传文,载于《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一句诗出自一位名为晓年的作者,其笔下的一篇短文题目为这个。在其
作者:[俄] 瓦西里·弗奥多罗维奇·费奥多罗夫 这篇文章是单独的,没有归于哪本书,所以处处和